

秋日胜春朝,教研意正浓,王莉萍名师工作室本学期首场听评课活动如期而至。在王莉萍老师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李宇超、李亮子老师一同走进了吴依伦老师充满创意的数字绘画课堂,共同观摩了《人物五官设计——眼睛》这节机房课。课程结束后,一场热烈而深入的点评交流随即展开。
亮点频现:一堂有“光”的课
王莉萍老师用“眼睛是灵魂的门,吴老师帮孩子们找到了开门的钥匙”作为开场点评,精准点出了本节课程的核心价值。她总结了课堂四大亮点:
1.目标澄澈,如瞳孔之有光:课程以“会观察、能提炼、敢创造”三维目标为主线,知识、技能、情感层层递进,方向明确。
2.游戏破冰,以兴趣为起点:“你能从动漫眼睛里认出他吗?”动漫角色眼睛的快闪瞬间点燃课堂。吴老师顺势追问“为何一眼可辨”,巧妙地将学生的好奇转化为探究的学习动机。
3.跨界解剖,用科学赋能艺术:课程采用“先医后美”的思路,先用医学解剖图厘清眼睛结构,再过渡到艺术表现,为动漫眼睛的夸张与提炼找到了坚实的理性支点。
4.对比归纳,使规律看得见:“看真眼—画真眼—比漫眼—找差异—得规律”的五步教学法,结合现场数据表格汇总,将隐性经验转化为显性知识,体现了“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
精进寄语:于结构中“大胆留白”
在充分肯定亮点的同时,王莉萍老师也提出了中肯的优化建议:学情对策可再细化,如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操作小贴士”与“快捷键卡”;目标达成评价可更多元,结合“举手率、半成品路径、完工问卷”进行综合评估;时间分配可再优化,将部分演示内容制作成微课,为课堂留出更多学生实践与师生互动的时间。
王老师以一句充满诗意的寄语勉励吴老师:“青年教师的成长,就像画眼睛—找准结构,再大胆留白。”期待她在未来的课堂上带来更成熟、更灵动、更“有光”的作品。
观摩共鸣:一场被“点亮”的思维碰撞
李宇超老师用“原来电脑绘画课也能上出诗意”来表达他的赞赏。他特别提到,“兴趣—问题—任务”的破冰设计,以及“先医后美”的跨界融合,让他仿佛“听见理性与想象击掌的声音”。看着学生们的作品,让他看到当科技赋能技术时,每个孩子都拥有的无限创造潜力。
李亮子老师认为这是一趟“结构精妙、层层递进的艺术探索之旅”。课程从真实的眼球解剖入手,夯实认知,再通过对比解构动漫美学,并引入AI作为创意催化剂,最终引导学生完成从认知到创作的完整闭环。这不仅是教授画法,更是传授了一套通用的创作方法论,展现了融合科学、艺术与科技的教学智慧。
此次听评课活动,不仅为工作室新学期的教研工作开启了崭新篇章,更让每一位参与者在思维碰撞中被点亮、被启迪。让我们用智慧的双眼发现美,用专业的精神创造美,在教育的园地里描绘出更多精彩的风景。
【供稿:科研督导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撰稿:李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