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促创新 以融合提素养

——华东师范大学2025年中职校公共基础课程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班与我校数学教研组教学研讨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5-09 发布者:行政办公室

2025年4月29日,华东师范大学2025年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数学专业学员在屠坚敏教授的带领下,来我校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我校基础教学部数学组青年教师庄燕执教《圆柱》一课,通过生动的教学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深度学科融合,展现了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堂的创新实践,为与会教师提供了宝贵经验。

多维融合,打造立体化课堂

庄老师以“圆柱”为主题,围绕侧面积、表面积和体积公式展开教学。课程以生活情境导入,通过《旋转门》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形成过程,结合农夫山泉瓶身标签设计、长征十号火箭燃料箱等案例,将数学公式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教学中,庄老师巧妙运用GeoGebra软件动态演示圆柱展开图,组织学生动手剪贴标签纸、计算材料面积,并借助《九章算术》经典问题改编,引导学生探究最短路径的数学模型。课堂贯穿“任务驱动”理念,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操作和跨学科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突破空间想象难点,深化数学应用意识。

深度研讨,共探教学新路径

课后研讨环节,参训教师与我校数学教研组听课教师纷纷充分肯定了课堂设计的创新性。教师们一致认为,课程亮点突出:一是以信息化手段(如动态软件、智能AI)辅助抽象几何概念教学,直观化解难点;二是通过“塑料标签纸”“火箭燃料箱”等现实问题建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技术”的职教特色;三是融入古代数学文化,增强学科人文内涵。此外,学员们也提出了宝贵建议:可进一步挖掘专业融合案例(如金融领域圆柱体容器成本计算等),强化数学与职业场景的关联性。

启发与思考:聚焦核心素养培养

本次课程为数学学科教师提供了重要借鉴:

1.情境化教学设计:将公式推导嵌入真实问题,如通过标签纸面积计算引出侧面积公式,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信息化工具应用:利用GeoGebra动态展示空间几何变换,助力学生直观理解“化曲为直”思想。

3.跨学科素养融合:航天工程、古代数学等案例的引入,凸显数学在科技与文化中的桥梁作用,拓宽学生视野。

4.分层任务设计:通过“必做+选做”习题及开放性讨论(如燃料余量安全性分析),兼顾基础巩固与思维拓展。

5.AI技术创新使用:让学生穿越千年历史,尝试做《九章算术》题,鼓励学生与祖暅对话, 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

6.实时后台监控,学习通准确统计:激励学生大胆探索,肯定每一位学员的付出,后台精准统计得分,教师分析得与失,圆满突破教学重难点。

此次教研活动不仅展示了中职数学课堂的实践创新,更启发了基础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学科融合及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入思考。未来,我校将持续搭建交流平台,助力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共同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供稿:基础教学部】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