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改革深耕耘,千年壁画活课堂

发布时间:2025-04-02 发布者:行政办公室

2020年教育部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明确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以此为背景,我校德育教学部历史学科组借校级公开课平台,通过课前反复打磨、课中集体观摩、课后主题研讨等,积极探索“双新”(新课标、新教材)改革路径,尝试打造兼具历史深度与职教特色的课堂实践。

公开课展示前,德育教学部围绕《隋唐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这一公开课课题,展开了多轮集中研讨与精心打磨。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呈现,老师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精神投入到备课工作中,力求在公开课中展现隋唐时期辉煌成就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课程历经三次试讲,每一次都是“破茧重生”。老师们围绕教学目标、内容选择和课堂互动等关键环节展开热烈讨论。历史教师结合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提出以大运河开通、唐诗兴盛等标志性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史料分析和情境再现增强课堂的生动性;思政教师则从德育视角出发,建议将隋唐时期的科技创新与文化繁荣与当代社会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经过数周的精心准备,这堂公开课最终呈现出隋唐时期经济、科技与文化的辉煌成就,赢得了听课教师和专家的高度评价。此次备课过程不仅提升了团队的教学能力,也为今后的历史教学积累了宝贵经验。

3月24日公开课上,李雯鑫老师先引导学生畅谈对大唐盛世的认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再以敦煌壁画为切入点,细致分析其中反映的经济活动、科技成果、文化特色和对外交流的场景,最后以古看今引导学生思考“隋唐为什么强盛”以及“对当今世界的启示”。这样的教学设计实现由碎片化知识向结构化认知的进阶,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深度学习理念。

28日下午教学部专兼职教师开展了主题教研。首先,由李老师就公开课进行说课。紧接着,与会老师分别评课并围绕新课标落地路径进行讨论。通过课例剖析、学情研判、教法迭代三个维度进行思维碰撞,老师们从教学目标设定、史料实证策略、家国情怀渗透等方面展开讨论。刘南老师评价以壁画为主线串联成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颇具创新性,然而如何将相关素材进行全面且深入的运用,仍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杨海慧老师表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需注重对学生发言进行及时点评与总结,通过针对性的反馈与归纳,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强化知识内化与思维拓展。冯志军老师提出,教学设计应聚焦文化自信培养,而非局限于知识点的单一传授,通过深度挖掘壁画等历史素材的文化内涵,结合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模式,引导其感知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与时代价值,实现从知识积累到文化认同的认知升华,切实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与传承使命感。最后,我校历史学科带头人胡瑞平老师针对“教学内容多、课时紧”的实际困难提出是否可增加课前和课后的延伸,如课前增加导学案的预习和课后知识点的巩固,这种“课堂瘦身+两头延伸”的解决方案,既保证了课程标准要求的全面落实,又能帮助学生学得更明白,记得更牢固。此外,胡老师还提出,“数字化赋能如何真正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以隋唐一课为例,教师是否可借助 AR 技术还原历史壁画创作场景,运用 AI 工具生成多维度史料分析图谱,构建“虚拟文物库+动态时间轴”资源体系。

  本次校级公开课及主题教研活动不仅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也为推动我校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撰稿:德育教学部  李雯鑫】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