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时代呼唤法治,人民期盼法治。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认识法治与生活的联系,深刻感悟“法治让生活更美好”这一核心议题,4月17日下午,我校普陀校区1752302班全体同学在思政课教师俞莉、宗玉琴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宝山区人民法院及月浦人民法庭,通过实地参观、旁听庭审、与法官法警们互动交流等实践活动,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

一走进宝山区人民法院,映入眼帘的便是大厅两侧用各种字体拼成的“法”,在讲解员介绍下,师生们分别参观了法律援助中心、诉导台、立案受理窗口和涉少庭等。随后,一同驱车前往月浦人民法庭,旁听了一起涉及租车合同纠纷的案件庭审。整个庭审环节紧凑、程序规范,法官专业严谨的工作作风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师生们全神贯注,认真倾听原告被告围绕纠纷争议焦点,双方依次举证、质证、发表辩论的意见,零距离地感受了司法公正与威严,进一步加深了对“公正司法”的认识。庭审结束后,同学们积极向法官、法警提问互动。

在此次实践活动课后的分享交流中,该班同学夏铭悦表示,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始终保持着冷静与专业,巧妙地引导着双方当事人有序陈述观点、进行举证质证。原告逻辑清晰地阐述着自己的诉求,被告也不甘示弱,据理力争。在你来我往的辩论中,我深切体会到法律程序的严谨与公正。每一份证据的呈现、每一次对法律条文的引用,都像是一把把精准的手术刀,在努力剖析着事实的真相,寻求着公平正义的天平平衡点。
钱梓馨同学提到,旁听庭审过程中让我认识到,讲程序重证据的重要性,用证据说话,是程序正义的重要标志。这种对程序正义的坚持,犹如精密运行的算法,确保输出结果不被人为干扰。法律程序的可贵,正在于它用理性设计来过滤人性的弱点。
胡兆雪同学也说到,此次参观旁听,让我明白法律不仅是冰冷的条文,更蕴含着人性温度。它严惩恶行守护正义,也在细微处传递关怀。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对特殊情形的考量,都是法律温情的彰显。这份温度,让法治既有力度又暖人心,诠释着法律维护公平、守护人间善意的深层意义。
吴欣蕊同学还提到了庭审结束后向法官提问的感悟,法律不会因为一方的强势或弱势而有所偏颇。无论是谁,只要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合法权益就会得到维护;反之,若行为违法,无论其身份地位如何,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这种不偏不倚的公正,正是法律的精髓所在。
沈慧妍同学表示,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明白,法律并非遥不可及的条文,而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武器。教科书本中“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在我们眼前具象化了。司法工作者们肩负着守护正义的重任,他们以专业知识和严谨态度,为每一个案件把关,让公平正义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得以彰显。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作为公民,我们应当自觉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权威。在日常生活中,要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做到不触碰法律红线,做一个守法、懂法、用法的好公民。


此次大思政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大家的法治观念,更提高了大家的法治意识。同学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还要积极向身边的人宣传法律知识。接下来,德育教学部思政教研组还将继续整合各领域资源,丰富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在边走边听、边看边学中开阔视野,提升核心素养。
【撰稿:德育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