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诗歌遇上数学

学校语数英跨学科学习课题组开展听评课活动

发布时间:2023-12-04 发布者:行政办公室

  “跨学科话题式学习”是“双新”背景下课程改革的一种新思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跨学科学习,11月28日下午,上海商业会计学校“基于新课标的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以上海商业会计学校为例”课题组开展了一堂话题为“当诗歌遇上数学”的跨学科学习公开课。

  公开课由课题组成员金云鹤、田澍兴共同执教,尝试实施语文、数学融合式教学策略。课上,两位老师从数学、语文两个学科融合的角度对经典诗歌——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和王维《使至塞上》进行了解读,同样的数字,“千秋”,诗歌中的意思是时间的久远,突出的是历史感,“万里”指的是空间上的距离,是虚指本不是实写;数学人的眼光里,无论是“千秋”还是“万里”都跟无穷大这个概念相关,数学与语文在“数字”这里有了“共鸣”。师生作画环节,以图形的形式将诗句具象化,学生以小组形式绘图,画作俏皮可爱;田澍兴老师寥寥几笔就画出了“万里船”的意境,一个语文老师的综合素养跃然“板”上。兴致正浓,按照数学老师金云鹤的指引,学生依次欣赏字谜诗朱淑真《断肠谜》、数谜诗“以碗知僧”、古希腊丢番图墓志铭数学诗等。整堂课教学内容极富趣味性,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金老师在课堂上穿针引线,引导激发,非常巧妙地在一堂课里,以诗词为载体诠释了数学之美,数学之趣、数学之博,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令人耳目一新。

  课后上海商业会计学校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正高级讲师甘小的主持了评课活动。课题组成员、开课老师金云鹤从学情,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了说课。金老师表示,诗词与数学的融合有美有趣,美没有界限,相融相通;数学可让诗歌增添哲理意蕴,诗歌能让数学具有情感温度。其他课题组成员纷纷贡献智慧。英语老师杨晶首先充分肯定了教学具有创新性,设计新颖,学生精神状态饱满,课堂参与度高。数学老师王兰老师认为,本次两位青年教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高度融合了大语文和小数学的二课堂“跨学科”教学,独特新颖,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灵活性”于一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加以整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此外,内容的设计,问题的设置,都采用了半开放模式,提高了课堂教与学的灵活性;今后在学生评价这一块,如若也能做到“开放式评价”,学生学习的热情或许会更加高涨。语文老师张淑珍认为跨学科二课堂教学应不同于传统的一课堂,建议“上课内容活动化、系列活动专题化、专题活动生活化”,活动的主题应来自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生活,带领学生用学科融合思维,在活动中去发现、理解身边的事物,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评课中,基础教学部胡岩主任强调,课题研究与活动应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石一萍副主任继而提出,二课堂可反哺一课堂教学。教务处魏强主任肯定了跨学科融合式教学的积极探索,在二课堂与一课堂互促共生的路径与方法方面可做进一步探究,要润物细无声,做到“软融合”。

  上海市教育教师学院语文教研员应宏芳老师评价中肯到位,有高度有准度。应老师首先详细评述了本次公开课的诸多优点,她从教育部文件、课程标准的高度,肯定了跨学科学习的意义;也肯定上课老师虽然年轻,但课堂驾驭能力很强,而且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教学的主动性;认为课堂教学很有留存感,让学习变得有趣。应老师还指出,课题组要努力探究“1+1>2”的意义,并就如何更好地开展跨学科融合式教学进行了指导:跨学科教学不是内容契合,而是思维融合;活动不是点状,而应线性设计;数字在数学和诗歌中的意义是需要辨析的……这些宝贵的建议都令人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最后,甘老师作为课题组负责人,向开课老师、听评课老师及专家表示由衷谢意,并向课题组成员和专家汇报了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

  语数英跨学科教学及其研究实践,在上海中职教育中具有一马当先的意义。希望在市专家的指导下,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课题组能够汇众智、合众力,砥砺深耕,奋楫不怠!

                         【撰稿:基础教学部  张淑珍  审稿:甘小的】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