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海尚无邪·AI赋能”AIGC短视频创作大赛,由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员会、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浦东新区区委政法委、浦东新区公安分局、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市反邪教协会、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本次赛事,面向上海市在读学生,汇聚上海近百所学校的学生创意,包括大学、中小学、中高职等学校的学生通过AI技术赋能反邪教宣传,投稿了反邪视频作品,以集体创作实践,诠释了科技向善的力量。
上海商业会计学校在赛事中作为支持单位,组织指导了多名学生投稿参赛,获得优秀组织奖;我校新媒体技术应用专业傅嘉颖同学创作的短视频《“算”出来的陷阱》,以科学叙事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从384部参赛视频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奖,新媒体专业教师曾贞、张泽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实践育人:从课堂学习到社会担当
新媒体技术应用专业一二年级的多名学生到现场参加了比赛的颁奖典礼及以“崇尚科学,抵制邪教”为主题的展示活动,舞台上精彩纷呈,AI音乐秀、京剧《梨园正气唱清平》、公安民警的双人脱口秀与上戏学生的情景剧形成“硬核警示+艺术表达”的互补,学生们通过观摩舞台上反邪教主题创作的表演、学习优秀获奖的视频作品积累创作审美和灵感,引导学生不仅提升数字素养与跨学科协作能力,更在创作实践中深化对“科技向善”的理解,为未来投身社会治理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赋能:从创作工具到思维革新
傅嘉颖同学分享创作的心得体会时讲到,构思反邪教宣传的剧本时,尝试了“问题导向”思路模式,设计小林角色的过程中,通过社会调研发现“青年群体对邪教话术的认知盲区”,进而设计出“搜索引擎验证谎言”的核心情节,通过DeepSeek分析邪教话术特征,反向设计故事冲突点,为小林角色从迷茫到觉醒的眼神变化提供了数据支撑,使人物弧光更具说服力。“当小林最终用搜索引擎验证邪教谎言时,我们不仅是在创作故事,更是在构建数字时代的科学思维模型”,由此在剧情中贴合时代特征,融入了用算法解构谎言。视频的剪辑方面也同样用心设计了细节,例如在“邪教洗脑”场景中,采用短镜头快速剪辑与3秒长镜头交替,既保持画面张力又避免观众视觉疲劳。
价值沉淀:多元提升复合素养
通过本次大赛,新媒体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提升。在技术素养维度,学生通过剪辑工具的深度应用,掌握了从基础剪辑到高级特效设计的技能链,形成工具、创意、叙事方面的能力结构。在思维素养维度,“社会问题导向创作”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使其能够用专业能力解决现实问题。在职业素养维度,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实践使学生提前适应行业工作节奏,形成“严谨、创新、协作”的职业品格。

这种“以赛促学、以学促用”的模式,将推动新媒体专业在“技能培养”中融入“社会创新”。通过聚焦视频制作技术的深度实践,中职学生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形成了“用专业服务社会”的价值认知。这种“技能-素养-价值”的立体培养模式,正是培育“能剪会创、德技兼修”新传媒人的关键路径。随着“反邪教警示宣传进高校三年行动”的推进,青年创作者必将以科技为刃、以创新为笔,在数字时代书写更多“崇尚科学、抵制邪教”的精彩篇章,为新媒体专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撰稿:数智技术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