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新课标、新理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学生态变革,上海中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与上海职业教育甘小的语文名师工作室联合开展“聚焦课堂任务,探究单元教学”听课、研课系列活动。
第三场教学研讨活动于6月6日(周四)下午在上海商业会计学校举行。本次活动延续线下展示与线上同步直播相结合的方式。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教研员、中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应宏芳莅临指导,中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甘小的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及学员、部分中职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出席线下活动,百余位上海中职语文骨干教师线上参加听评课。
上海商业会计学校校长乔蔓菁、副校长杨菁也亲临现场,参与听课评课。活动由上海职业教育甘小的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甘小的老师主持。

聚焦意象 品读诗歌
本次研讨活动聚焦诗歌意象,通过赏读意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与意蕴。甘小的语文名师工作室学员、上海商业会计学校杨依希、苏建平二位老师分别执教,两位老师呈现了两堂精彩的诗歌教学展示课。
首先,杨依希老师以“‘想象’与‘组合’的奇妙创造力”为探究主题,选取了外国现代诗歌——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旨在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与诗人所创造的世界建立连接,通过赏析诗歌运用意象的组合、陌生化语言等营造的独特意境,进而领悟诗歌的丰富意蕴,从自然、人、生命等方面获得人生体悟。

授课过程中,杨老师通过组织“读诗引感”“寻诗通悟”“拓诗延学”等课堂学习活动,带领学生在明确诗歌的读音和词意、把握诗歌节奏的基础上,聚焦“这首诗奇异的地方有哪些”的主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奇异”的过程中透过意象和诗歌语言,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借由“为什么”探寻诗歌文字背后的含义,进而参悟诗歌的丰富意蕴,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
随后,苏建平老师以“爱情诗的意境”为主题,选取了《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诗句,理解诗歌基本内容和意象的含义,感受主人公对爱情、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体会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核。

授课过程中,苏老师采用朗读感知、问题探究等常用教学方法,设置了“为何《蒹葭》穿越千年仍被反复咏唱”的主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探讨“《蒹葭》给予我们怎样的想象”“诗句中有哪些有意味的形象”“诗句蕴含着怎样的精神”等问题,在反复品读的过程中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高雅的情思、悠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课堂在歌曲《在水一方》悠扬的旋律中结束,让同学们和听课教师深感意犹未尽。
研思结合 相得益彰
本次展示课上,杨依希、苏建平二位老师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无意间形成了碰撞,并呈现出不同风格、不同视角的解读过程,为诗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授课元素,引发了线上线下听课教师的共鸣与思考。

亲临现场的上海商业会计学校杨菁副校长以“碰撞之美”“语文之美”等关键词开启了本次讨论,杨校长代表学校对语文教指委帮助和指导两位语文老师成长表示感谢,对线上线下听课老师表示欢迎,表示学校将始终支持并搭建平台助力教师成长。
评课环节,上海市中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汤蓓莲、王海霞首先陈述了自己的想法。汤老师认为两节课各有特色,前者重在引领学生在思考中成长,课堂氛围轻松,展现了学生敢想敢说的学习常态,体现了教师日常教学的努力和用心;后者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设计,带领学生逐渐走入诗歌赏析的佳境,设计十分精妙。王老师则就两节课的共同点谈了自己的总体感受,提出虽然两节课风格不同、视角不同,但都匠心独具,努力为学生搭设学习阶梯,促进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让课堂学习真实地发生,体现了两位老师对优质课堂的终极追求。
随后,上海商业会计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张淑珍老师简述了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过程,从对备课重心的落实到对文本的研读,再到对教学设计的不断调整,教研组与两位授课老师一起见证了一段漫长且自我磨砺的时光。两位老师的课堂也各自生花,杨老师的课堂重在激发学生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感悟,灵动而富于思考;苏老师的课堂主题鲜明,利用“三级跳”的方式,通过抓取名词和动词,发现美,感受美,富有意境美。在肯定之余,张老师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如需多关注诗歌中的对立和整合,多听学生的感悟,以及要注重选取材料的准确性和简洁性等。
现场其他教师及线上听课的老师也积极参加了讨论。大家认为两节课都扎实有效,《树和天空》的课堂联系生活情境,带领学生展开想象,带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蒹葭》一课过渡顺畅,环环相扣,并在每个环节辅以诵读,扎实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少老师都表示在听课过程中,自己的心灵也深受触动,诗歌的滋养功能在此次展示课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老师们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特别在解读方法方面,提出可以考虑使用诗歌联读、关键字句串联、从诵读出发还原作品空间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专家评点 启发深思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教研员、中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应宏芳对本次展示课作了精彩评点。她指出,两堂课在选取授课内容时,无意中形成了内容的碰撞,“诗无达诂,教无定法”,两位老师在教授过程中虽然呈现了不同的教学形态和设计逻辑,却各有各的精彩,带给在座老师诗歌教学的许多思考和启发。

应老师表示,《树和天空》一课通过“直觉感受--感性回答--理性收束”的路径,试图使学生自我阅读,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着重学生对于诗歌阅读体验的生成;《蒹葭》一课通过“主问题导入--描绘画面--探究形象--感受意味--体味诗歌背后的精神品格”,对主问题进行结构性拆解,带领学生探究路径,并教会学生读诗歌的方法,着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两节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都注重了诗歌的诵读,并使得诗歌的概念如意象等,在课堂的动态中呈现,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深入理解。
与此同时,应老师也提出了几点思考。一是关于诗歌的调性,诗歌是对学生诗意和审美的教育,对于诗歌的主题解读是否一定需要明朗化。如对《蒹葭》的解读,什么程度才会不破坏诗意的朦胧美和学生读诗的愉悦感,是教师教授诗歌的难点之一。二是教师要做好指导。在学生自主解读诗歌时,教师需要预设指导性问题,不露痕迹地指向诗歌解读的方向,才能做到“放得开也收得住”,诗歌中意象的对立和整合才能得以更好地呈现。三是需了解相关概念。如教授《树和天空》时,最好了解“超现实主义”的内涵与外在特征,又如在教授《蒹葭》时,可结合《诗经》“哀而不伤”的情绪特质。
上海职业教育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甘小的老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展示活动对我们有两点启发:一是强调和确认教师阅读者的身份,特别是经典篇目,要重返阅读者角色,不能仅仅站在解析的基础上;二要清楚教学设计的起点和终点,即以学生的阅读经验、学习经历为起点,要把学情分析做扎实,充分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需求;要要确立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明了自己要将学生带到哪里去,目标的达成,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

最后,甘老师在应老师点评指导的基础上,再次强调了意韵深厚且意象丰富的诗歌不宜太坐实,否则会消解诗意;希望老师们能够在本次展示课后,取长补短,在诗歌的教学上能够有更深的思考,推动课堂内容和形式不断优化创新。
经过三小时的展示及讨论,上海职业教育甘小的语文名师工作室“聚焦课堂任务,探究单元教学”系列活动之第三场研讨课圆满结束。工作室以此次展示课为契机,有效促进了工作室成员对诗歌教学能力的自我审视与提升,也为中职语文的诗歌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每一次的教研,都是一次进步,也是一次鞭策,虽道阻且长,却也一路生花!
【撰稿:甘小的语文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