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上海市民政博物馆 初探体验式教学新课堂

记德育教学部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15-10-28 发布者:行政办公室

  2015年10月23日下午两点,德育教学部一行8人一同前往位于黄浦区普育路105号的上海市民政博物馆参观学习。本次活动老师们既是带着任务,也是带着期待去参观的。因为民政事务与我们德育课程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中所讲的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社会救济制度等都是我国民政事务的体现。

  带着期待,老师们先是走进了坐落在原来市儿童福利院的一号楼,上世纪20-30年代,这里是远东最闻名的慈善留养机构——新普育堂,新普育堂收留弃婴,救治穷人,对弱势人群提供一定的保障。展馆一进门是一座主题雕塑:起名为纽带,体现民政“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宗旨。博物馆分为上下两层,共设序厅、历史文化、业务专题、区县民政、民政英模和民政信息总揽等六大板块,共展出1300余件展品。整个参观过程中,老师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由上海儿童福利院培养出来的国画家、书法家杨杰的事迹,杨杰7岁时被高压电线打残了双臂,8岁进福利院时一字不识。老师对他因人施教,进行特殊教育和训练。2年后,他不仅能自己吃饭,还能打乒乓,并用嘴咬着笔写字画画。他曾先后获得上海市儿童美术画展优秀作品奖,上海市少儿书法、绘画比赛三等奖,还在国际残疾人画展上获得银质奖章。这些荣誉都记录着民政工作者的心血。最后在观众留言簿上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民政无小事,生老病死全覆盖。感谢!” 的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民政也在不断拓展和完善,如今,我国民政已形成以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基层政权建设为主体的对各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行政工作体系,承担着解决社会问题,保障群众生活权益,维护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

  老师们边参观边思考边讨论,是否可以在课程进行期间有序地带学生去进行学习,把博物馆开拓为我们课程进行中的情景教室,开拓为一个立体的教科书。

【撰稿 德育教学部 宗玉琴】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