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部门信息 > 德育教学部 > 教学部新闻教学部新闻

回归教育本源 探寻学科真谛 提高教学质量

——杨海慧(德育)名师培育工作室组织学员聆听于漪老师讲座


发布者:行政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1-05-24 浏览次数:

  教育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学科教学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为探寻学科教育的真谛,更好从事教育教学工作,5月20日晚17:30,杨海慧(德育)名师培育工作室的学员们认真聆听了著名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讲座——《改进语文教学效果的实践探索——<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荐读》。于漪老师把自己在教育事业上的各种体会、感悟和观念,提炼成平淡却耐人回味的话语,让我们全体学员真正地感受到她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

寻根溯源  解决教学困惑

  讲座一开始,于漪老师就指出“教学的困惑迫使我追寻语文学科的真谛”。为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她一直致力于探索语文学科教学的真谛。语文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本,是中华文化的地质层。因此,她认为语文不仅仅是一个听说读写的工具,而是装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语文教学和文化传承二者密不可分,要将民族的情感和民族的思维融入语文教学中。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于漪老师就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可割裂的两个侧面”。要教好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教,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才能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人”。于漪老师的观点让我们深受启发,我们任教的是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政课程,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思政学科也要立足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传统和文化精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

双管齐下  提高教学效果

  探寻到语文学科的内涵,于漪老师便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上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首先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她指出“语文学科是整体性、系统性和多功能的,智育、德育和美育目标构成了学科整体的要素”。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教学中,字词是温暖的,语文是有温度的,文字是有情感的,因此要将“知识传授”“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融合在一起,以课程教材为依据,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立体性和多元化。其次,于漪老师还注重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教是为了学,语文学科是实践的学科,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悟,在班级中形成网络式的学习磁场。在思政课程的教学课程中,我们也要加强思政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将“思政育人”和“课程思政”结合在一起,深入发掘思政教育资源,提高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

全心投入  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从来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它永远面向未来,不会结束。于漪老师说“教学是全身心投入,用生命歌唱,教师要用仁爱之心,让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一辈子享受的精神家园”。她的讲座充满了对语文教育的热爱之情,让人感动,同时也让我们聆听讲座的老师们在心里激起不断的共鸣。作为教师,我们肩挑的是“立德树人”的刚性责任,承担的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神圣职责。从课的质量到人的精神,努力做到每节课都有亮点,都有耐人咀嚼、耐人寻味的东西,经得起听,不同层面学生都能受益,都有满足感和上进心。作为中职思政课教师,我们要积极担负起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法治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担,与初中、大学的思政类课程相互衔接,与学校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

【撰稿:上海市中职思想政治(德育)名师培育工作室 周伟  上海商业会计学校  李树娜】